联系电话:
010-65259148
2024年12月12日,北京仲裁委员会送达(2024)京仲案字第08299号案调解书。本案经过仲裁程序,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商理律师作为仲裁申请人一方的代理人,再一次成功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被诉侵权人侵犯权利人署名权与侵犯商业秘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当被诉侵权人将他人技术秘密作为自己的技术申报专利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所列的“使用”及“披露”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在权利人将自己的技术秘密“公开换垄断”的情形下,被诉侵权人将他人技术申报专利的行为,涉嫌侵犯
三、本案启示与重点问题解析1、围绕涉案技术信息,被诉侵权人与第三方签署技术转让协议或同等文件,能否证实技术信息的合理来源?实践中,被诉侵权人获取权利人的技术信息后,通过与第三方签署技术转让协议的方式,证明其技术信息源自该转让协议中的第三方,进而证实其技术信息的合理来源,最终达到规避侵权责任的目的。根据
3、关于一审程序未确认上诉人提交的证据1-5是否存在错误的问题。对于证据1-3,用于证明凯赛生物主张的技术受让于中国农科院,被上诉人不认可,至二审终结上诉人未提交该三份证据原件供核实;对于证据4-5,证明瀚霖公司自中科院受让涉案技术,但是该技术方案与涉案专利不同且中科院未对转让行为说明,真实性难以确认。4、关于
(二)二审法院关于焦点问题的评析1、关于一审判决认定涉案专利六至九权属纠纷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是否正确的问题。无论一审原告雷某等人所提起的系确认之诉还是侵权之诉,因侵权行为持续存在,不受两年 诉讼时效限制。2、关于被上诉人是否参与涉案专利技术的研发以及是否具备涉案专利发明人和权利人诉讼资格问题。首先,雷某等
二、二审情况(一)二审诉辩意见及法律认定的事实一审被告曹某、王某、葛某、陈某、傅某与瀚霖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称:一审法院认定相关专利权属纠纷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存在错误;被上诉人未参与涉案专利技术研发不具备诉讼资格;一审法院对上诉人提交的证据1-5不予确认存在错误;上诉人涉案专利技术来源合法,不构成侵
3、凯赛生物及其关联方是否为专利权人或专利申请权人的问题。因涉案专利系雷某等人工作期间完成本职工作作出的发明创造,系职务发明,专利权及专利申请权归凯赛生物及其关联方。4、关于被告黄某、刘某是否侵犯原告发明署名权问题。因涉案专利发明人中黄某和刘某署名已删除,且在案生效判决书确认瀚霖公司擅自使用黄某和刘某
(二)一审法院对焦点问题的评析1、关于涉案专利六至九是否已超过诉讼时效问题。因原告提起确认专利发明人署名权的确认之诉,同时,确认王某等人侵犯了原告发明人署名权且侵权行为持续,故不受诉讼时效限制。2、关于被告王某等五人是否侵犯了原告雷某等专利发明人署名权问题。原告主张的技术秘密证据形成时间均早于被告自凯
一审法院认定事实:凯赛生物及其关联方均从事生物医药及相关设备等技术研发。七被告均曾经或正在供职于开赛生物或其关联公司。2008年4月14日,曹某个人出资设立莱阳市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瀚霖生物”),2010年6月16日,被告曹某、陈某、李某、王某成为瀚霖生物股东。2010年4月30日,瀚霖公司申请涉案九项专利(包括
一、一审情况(一)一审诉辩意见及法院认定的事实山东凯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凯赛生物”)、雷某等七人诉曹某等七人,请求判决:1、确认曹某等七人侵犯涉案专利发明人署名权;2、判令曹某等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3、判令涉案专利权及专利申请权归凯赛生物公司及关联方。一审原告提交如下证据:十份专利申请公开材料以
第二节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凯赛生物”设备商业秘密案解析-----------(2016)京民终315号在机器设备制造技术方面,权利人通常可以选择对相关技术申报专利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通过采取保密措施保护其技术秘密。与之相对,被诉侵权人既可能侵犯权利人的专利权,也可能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据为己有后申报专利因而侵权
5、有关“相应的保密措施”的举证责任及转移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本案中指出,从举证责任来看,“相应保密措施”是在侵害商业秘密民事案件中判断举证责任转移的法定要件之一。一般情况下,权利人在民事侵权案件中应当对其主张保护的权利真实存在、合法有效承担举证责任,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
4、权利人在其产品上加贴“禁拆”类标签,是否构成“相应的保密措施”,是否足以对抗反向工程?在附载商业秘密的产品上加载标签,是权利人常见的保密措施之一,而且该类标签不仅具有对内效力,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对外效力,即不特定第三方见到标签后,应当承担基本的注意义务,更不得明知仍侵犯权利人商业秘密。上述标签一方面
3、对抗反向工程的保密措施需具备何种条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通过自行开发研制或者反向工程获得被诉侵权信息的,不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与之相对,权利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其采取的保密措施就应当足以对抗反向工程。如果权利人所采取的保